这家中国隐形冠军,正在成就新一代创业者!

(iOS用户请用电脑端打开小程序)

在中外大模型企业激烈竞争的浪潮中,一家名为Dify的中国AI平台正悄然崛起。

Dify或许你都没有听说过名字,但它已经入选了海外知名科技媒体TechCrunch的「2024最具颠覆潜力的200家创业项目」,在知名开发者平台GitHub上超过4.2万人点赞。

这一切背后,Dify既不开发大模型,也没有光鲜亮丽的创业背景,创始人张路宇甚至没有上过高中。

Dify为什么能吸引了全球开发者的目光?这些耀眼的成绩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洞察?它将如何帮助新一代AI创业者成就梦想?

今晚8点,前哨AI小课Tina就会教大家如何用Dify打造自己的AI写作、翻译助手,搞定万字长篇。

欢迎锁定免费直播间,接下来我们一起详细了解Dify!

Dify:搭积木一样开发AI应用

Dify这个名字蕴藏着“Define Modify”也就是自定义、模块化,致力于让AI应用开发变得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Dify早期的产品和OpenAI推出的GPTs其实很像,就是你能上传自己知识库的对话机器人。

随着Dify不断迭代和进化,张路宇意识到对话机器人的交互和开发形式并不能满足所有的使用场景,毕竟在一个AI大模型对话中很难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有时需要AI扮演编辑,有时需要它模仿作家。

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更加灵活、功能更强大的AI应用开发平台。

于是,Dify推出了全新的Workflow功能,它将AI工作流可视化,让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拽和连接不同的节点,构建复杂的AI应用流程。

Workflow的推出标志着Dify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对话场景,而是可以支持更加广泛的AI应用场景,这家中国隐形冠军,正在成就新一代创业者!随之也从ChatBot平台化身AI应用平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Workflow的加持下,Dify整合了数百种专有/开源LLMs,包括GPT系列、Mistral、Llama3以及任何与OpenAIAPI兼容的模型,让你可以根据应用场景自由选择最合适的模型,也能调用Agent以及搜索引擎等各种外部服务。

开源&创新驱动生态扩张

Dify近乎在创业早期就进行开源,支持用户开发分享自己的AI机器人、AI工作流。

开源让Dify能够快速触达全球开发者,获得他们的反馈和贡献,并构建一个活跃的开发者社区。

Dify的开源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23年5月开源,到今年8月Dify在GitHub上获得了超过4.2万的星标

,营造了一个非常广泛、活跃的开源社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开发者积极参与到Dify的开发和维护中,贡献代码、提交问题、分享经验。

Dify的开源也为其商业化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Dify提供了免费的社区版本和付费的企业版本,免费社区版本带来的开发者不但制作了大量基于Dify的新应用,展示Dify潜力的同时许多人也成为其发展企业用户最好的牵头人。

AI语言学习应用Miraa就是Dify的客户之一。这款应用由独立开发圈知名的KevinZhou开发,它最初就是用Dify做后台驱动。

KevinZhou向张路宇分享,这款应用就是Dify上轻度开发的成果。除了Miraa这样ToC的应用,还有安克创新、得到等企业使用Dify开发内部应用,做原型测试。

开源社区为其企业版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潜在客户,而Dify的企业版本则为其开源版本开发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

张路宇一位特别的创业者

Dify的创始人张路宇是一位91年生的互联网连续创业者。他12岁就开始做个人站长,初中毕业就外出工作,经历近15年打拼,2018年创办面向开发者的软件测试工程协作SaaS产品飞蛾,后被CODING收购并随CODING加入腾讯。

AI大模型变革发生后,张路宇认为AI应用开发不应该只是少数AI工程师的专属领地,Langchain等开发工具太过复杂,有很多不合理的门槛存在。

AI开发应该让更多开发者,甚至是非技术人员都能参与进来。Dify的使命就是降低AI应用开发的门槛,让AI创新变得更加普惠。

张路宇将自己的创业动机归结为“利他主义”,他希望通过Dify帮助开发者更快、更好地构建AI应用,让他们能够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更大的价值。

张路宇认为,Dify不仅仅是一个AI应用开发平台,更是一个开发者社区,一个连接开发者、分享经验、共同进步的平台。

如今Dify确实成为大量AI入门人士的阵地,每天都有新的Dify工作流、Agent被分享出来。

你愿意也可以自己开发一个Dify工作流,体验工作自动化的快感!

锁定今晚8点全球风口直播间,Tina教你如何用Dify开发自己的AI工具!

(iOS用户请用电脑端打开小程序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